AI驅動香港NGO的數碼轉型 在資源緊張的香港社福界,非牟利機構(NGO)如何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大正面影響?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erative AI)不只是技術工具,更是一場思維革命。作為香港大型義工配對平台之一,社職(Social Career)致力連繫熱心人士與有意義的義工機會,同時積極推動NGO數碼轉型,透過AI提升NGO營運效率和服務質素。
Matthew Tam ,社職創辦人兼行政總裁,憑藉其多年在AI、數碼轉型與非牟利領域的專業見解,協助香港NGO將AI從輔助工具轉化為策略夥伴,甚至是最聰明的「新同事」。本文改編自Matthew Tam 在LinkedIn上的六週分享,整理為一篇實用指南,介紹六大策略,助NGO突破技術障礙,掌握AI應用,實現AI驅動的數碼轉型。
文末將介紹社職的《社福界AI應用工作坊:Generative AI for HK NGOs 》,專為香港NGO設計的生成式AI培訓,幫您即刻啟動智能轉型!
(LinkedIn原文為英文,下文為翻譯及編輯版本。可點擊相關連結查看英文原文)
(1)將AI視為策略夥伴,重塑思維 AI不只加快任務,而是重塑解決方案。 許多香港NGO將AI用於簡單任務,例如修飾電郵或撰寫社交媒體內容,但 Matthew Tam 強調,AI的真正價值在於策略性(strategic)應用——重新思考解決問題方式。他建議將AI視為一位「熟知每份撥款、參與每場會議」的NGO同事,與其只要求校對,不如協作設計策略。
常見做法:
・將AI當作語法檢查器; ・只要求迅速修改,缺乏見解。
實戰建議: ・將AI視為思想夥伴,一齊合作; ・提供背景(如使命、痛點、數據),像「腦震盪(Brainstorming)」般疊代(iterating)。
反思問題: 你希望用AI重新構想哪個問題?
LinkedIn 原文:(1)將AI視為策略夥伴,重塑思維
(2)識得如何與AI對話,告別空泛回應 問題不在AI,而在於指令的精準度。 對AI生成的空泛回應感到沮喪?Matthew Tam 指出,AI輸出質素取決於指令(prompts)的精準度。模糊指令(例如「改進這封電郵」)只會得到平庸結果。他建議將AI視為一位需要明確指導的實習生,你要向它提供具體角色和限制條件,才能獲得高質素的結果。
常見做法:
・模糊的指令,例如「改進這封電郵」; ・缺乏使命、受眾或目標的背景。
實戰建議: ・設定角色: 「你是一位支援長者護理的義工協調員……」 ・添加限制: 「使用18-25歲義工的激勵語氣。」 ・反覆疊代: 「第三段感覺平淡,建議三個更具說服力的表述。」
反思問題 :你會如何調整指令以獲得更好結果?
LinkedIn 原文:(2)識得如何與AI對話,告別空泛回應
(3)AI作為創意夥伴,放大團隊潛能 AI是Brainstorming夥伴,而非簡單替代品。 香港NGO習慣依賴傳統「腦震盪(Brainstorming)」,但 Matthew Tam 認為,AI是一位「熟識所有案例研究和趨勢」的創意夥伴,能幫助機構突破創意瓶頸。關鍵在於與AI進行對話,而非單向輸入指令;這代表它需要你的專業知識,將原始創意轉化為合符使命的解決方案。
常見做法:
・用AI取代人力創意,接受通用大綱(例如只輸入「規劃青年項目」); ・期待無背景的「魔法」回應,例如「給我10個義工參與的點子」。
實戰建議: ・與AI對話,提供具體背景:「 我們正設計青少年導師計劃,義工需要指引以有效吸引青少年。建議五項結合技能培養和同伴連繫的活動」; ・疊代改進:「 第二個建議過於講座形式,提出更互動的活動」。
問題反思 :哪個項目能借助AI放大你團隊的創意?
LinkedIn 原文:(3)AI作為創意夥伴,放大團隊潛能
(4)化解AI恐懼,釋放使命潛力 忽視AI才是更大風險,可能限制你實現使命。 許多香港NGO因擔心AI太複雜、有偏見或「失去人性化」而卻步。但 Matthew Tam 再三提醒,真正的風險是錯過AI帶來的影響力。他以長者護理為例,展示AI如何節省同工時間,讓他們專注於人際互動。
常見恐懼:
・AI會取代員工; ・學習AI太花時間。
重新框架建議: (1)AI不取代人,只取代任務。 ・無AI: 護理員每週花3小時撰寫活動計劃; ・有AI: AI生成個人化計劃(例如「針對關節炎的坐式太極+李先生喜愛的麻將」),護理員只需30分鐘即可完成,所節省的2.5小時可用於一對一陪伴,讓同工能專注於無可替代的技能:同理心、觀察力和創意。
(2)從小任務開始 ・任務: 總結本週護理筆記為三個優先趨勢; ・結果: AI發現模式(例如「五位客戶要求早晨額外協助」),讓護理員調整時間表,提供更適切的支援和個人化照顧。
Matthew Tam 強調,AI不是取代人類,而是讓角色進化。你越與AI「對話」(猶如指導經驗較淺的同事),它越能與你的使命一致。
如上述例子將AI視為護理協調員:草擬計劃、標示風險(例如「陳女士需要更多行動支持」),讓護理員專注於尊嚴和人性溫暖。
反思問題 :你會將哪項任務委派給AI以加深機構影響力?
LinkedIn 原文:(4)化解AI恐懼,釋放使命潛力
(5)用AI提供數據見解,提升服務質素 將現有數據轉為行動。 香港NGO擁有大量數據(例如個案筆記、活動紀錄和意見回饋),但這些數據往往未被充分利用。Matthew Tam 建議使用AI整合這些分散數據,揭示可改變服務模式的寶貴見解。
常見問題:
・擁有多年筆記,卻難以看到全局; ・數據與日常決策脫節。
實戰建議: ・AI分析: 整合筆記主題(例如「交通障礙」)、參與模式(例如大型活動後參與下降)、受惠者意見回饋(例如偏好小型工作坊); ・見解: 參與者在大型活動後較少跟進,但在小型工作坊參與度高; ・行動: 重新設計項目,優先舉辦小型活動,提升留任率與滿意度。
Matthew Tam 提醒,AI不是收集更多數據,而是看清已有數據。嘗試將AI視為團隊的數據見解夥伴 ——連接碎片化數據,讓你少花時間猜測,多花時間設計有迴響的項目。
反思問題 :你希望AI揭示哪個數據盲點?
LinkedIn 原文:(5)用AI提供數據見解,提升服務質素
(6)未來NGO的AI藍圖:效率與人性的平衡 以AI引領,堅守使命。 AI正在重塑香港非牟利領域,Matthew Tam 認為成功關鍵在於「以人為本」的適應。
停滯陷阱:
・「我們等到AI『成熟』再說。」-這會錯失塑造其道德應用的機會; ・「我們忙於救火,無暇規劃。」- 這是在舊問題中燒盡精力。
Matthew Tam 提出四項策略,幫助NGO在AI時代保持領先優勢:
實戰建議: ・思維優先: 培訓團隊視AI為對話夥伴,而非單純按鈕。從「AI能做什麼」轉向「如果AI處理X,我們能實現什麼」; ・重塑流程: 將AI融入撥款申請、策略模擬等核心的工作流程; ・角色進化: 讓前線員工從行政轉向更高價值的人際互動; ・持續學習: 定期檢討AI應用,確保其與機構使命一致。
重點:道德保障 AI可能因數據偏差(例如城市項目較多數據)而忽略農村需求。Matthew Tam 建議與弱勢社群合作,審核AI輸出並填補數據缺口。
反思問題 :你的團隊將從哪裡開始AI學習之旅?
LinkedIn 原文:(6)未來NGO的AI藍圖:效率與人性的平衡
前往 Matthew Tam’s LinkedIn
延伸閱讀:
【NGO】非牟利機構AI道德與管治|建立負責任AI應用框架
為何選擇社職的《社福界AI應用工作坊》? 社職的【社福界AI應用工作坊 】提供兩大工作坊,針對香港NGO的獨特需求和挑選:
・進階工作坊 :為管理層、董事會成員及部門主管設計,教授AI道德框架、數據私隱管理、管治政策制定及風險評估,協助機構確保AI應用透明、公平且合規。・入門工作坊 :為前線及後勤員工設計,教授實用AI技能,例如生成電郵、社交媒體內容、報告初稿及客戶回覆,減輕日常負擔,提升效率。
課程特色 ・本地化內容 :涵蓋香港NGO的AI應用道德挑戰,例如PDPO合規、數據安全及公眾信任維護,提供本地化解決方案。 ・實踐導向 :互動練習確保學員將道德原則應用於實際場景。 ・專業講師 :由社職創辦人 Matthew Tam 授課,擁有逾十年非牟利界別經驗,專注AI與數碼轉型。
更多詳情:
【社福界AI應用工作坊】專為香港非牟利機構(NGO)設計的生成式AI培訓|Generative AI for HK NGOs
【立即查詢社職AI培訓工作坊 】